想赖近7万亿的账?中国若打出这2张王牌,美国真的招架得住?

2021-04-04 15:30:00

赚钱

  美国故伎重施,又想拿疫情向中国施压,中国并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美国真的考虑过后果吗?拜登政府又要对华“宣战”了?

  美国真的敢“赖账”吗?

  据观察者网报道,共和党众议员布莱恩·马斯特提议“赖”掉中国持有的1万亿美国国债。受疫情的影响,美国经济局势并不乐观,不仅呈现负增长的趋势,长久以来放出的大量国债更是带给美国极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意图减少自身国债在他国的持有量,于是继续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做文章,试图甩锅中国,以此来赖掉中国持有的美债。

  马斯特这一主张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观点,认为“中国在疫情上有隐瞒,应该负责任,美国疫情表现差都是因为中国”。对马斯特提出的主张,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发出警告,称美国违约会有严重后果,极有可能会“引发资本战争”。基于这种情况,美国真的敢“赖账”吗?

  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高达万亿美金。如果美国真的惹怒中国,那么其不一定能够承受中国的怒火。中国所拥有的这笔美债对中美双方都很重要,战略地位无异于核武器威力。美国拒绝支付会使中国外债受到影响;中国进行美债抛售而后换购等同资产,则会对美国资产体系产生地震级的影响。

  简单来说,中国抛售美债会造成债券体系发生巨大的变化,诸多承受力差的企业在这个冲击中将会难以坚持下去。在中美关系里,中国持有美国这么大笔国债是有底气的,这些国债实际上也是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也会忌惮三分。

  事实上,美国并不是第一回要求中国对新冠病毒负责。此前美国有一波政客在国会上提出“中国需要为美国负责、为疫情负责”的论点,要求中国偿还“中国国债”。值得注意的点在于,这些国债指的是1911年清政府为修建“湖广铁路”而发行的债券,以及1913年时民国政府发行的“黄金融资债券”。

  这部分政客认为这些债券经过长久利益叠加,价值超过万亿。在新中国的今天,美国提出旧中国债券,先不说这些债券真实性如何,让中国偿还这笔旧债本就不现实。这些债券年代久远,且事关清朝时的债券中国曾经与美国进行交锋,有过前车之鉴。在上世纪80年代,涉及“湖广铁路债券”的案子中中国胜诉。

  中国第二张王牌是什么?

  美国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中国抛售美债会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经济陷入泥潭,影响美国经济体系。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另外一张“王牌”,这一王牌就是数字人民币。今年初,中国相关机构与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合作,蓄力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使用。

  那么,数字人民币有哪些优势可以应对美国的挑战?总共可以罗列为三点:第一,数字人民币有希望降低融资成本,并且提高交易安全。当中国人民币地位逐步升高,美元可能会步入英镑的后尘,失去储备货币的地位,这个时候美国就不得不调整经济结构,即使过程很痛苦。

  第二,数字人民币能够重塑货币格局,国际上目前货币跨境存款的数量以美元一家独大,这给美国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而数字人民币的崛起将与美元争夺这一区域的利益蛋糕。第三,数字人民币会改写金融规则,数字人民币在全球的流行会推翻已经盛行了两个多世纪的储备货币体系,而中国相关机构与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创建的新合资企业也有机会取代被称为“世界央行”的英格兰银行。

  此前,中国就已经尝试建立独立于美国主导的SWIFT的自主支付和结算系统,引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促使资金的转移不再需要通过SWIFT。CIPS成立之后,该系统的交易额就在不断上升,俄罗斯、土耳其等被美国制裁国家纷纷加入CIPS,摆脱美元的影响。部分未参与国家银行在美元压力继续加大之后,也可能会选择加入CIPS。中国开始在美元主导权体系中打入楔子,扩大自己的结算系统网络。

  这个时候就得了解一下SWIFT是什么?SWIFT是于1973年成立的负责全球金融信息网络的机构,该系统的目的是方便成员国之间的金融信息交流等。发起国是美国,实质上是一个中立性国际组织,提供信息网络进行通讯。该机构角色定位是制定跨境清算信息标准,由此来向有关机构传递标准化金融报文。

  虽然目前很多人认为SWIFT是由美国主导,但SWIFT受美国的影响更多是因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尚未有人可以撼动。SWIFT并不受美国法律制约,其作为国际货币清算体系中的服务机构,在美元地位的影响下,只能在部分国际争端中选择站在美国这一边。美国就曾经利用SWIFT制裁伊朗,把伊朗从系统中销户。美国利用SWIFT进行金融制裁的做法也给全世界敲响警钟,中国如今的举措就是在防患于未然。

  免责声明:本文由《零点解析》原创创作,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

  部分信息参考来源:观察者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深度热点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综艺娱乐、教育科研、热点新闻、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深度热点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