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势欺人!加拿大铁了心让美国引渡孟晚舟?事态已进入关键阶段

2021-04-07 15:30:00

赚钱

  纵观现代世界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进程,西方人不但主推军事帝国主义和经济帝国主义,同时也开启文化帝国主义征程。

  从“白人优越论”到“白人责任论”,再到“文化优越论”,直至今天的“普世价值论”充斥国际舆论,似乎让人感觉“民主”的阳光普照大地。

  然而当美欧加澳等西方主要国家合众为一地排斥华为5G技术,甚至为此不惜对华为CFO孟晚舟诱捕和扣押,明目张胆地进行“政治追杀”时,“民主”的伪装被彻底撕开,世界政治的血腥、残酷和霸权性暴露无遗。

  作为主导这一进程的带头大哥美国,对于中国的复兴报以赤裸裸的敌意,全面打压动作异常明显,马仔加拿大则直接冲在前面,秉承美国的旨意,直接扣押孟晚舟女士达两年之久。

  不但如此,近期当孟晚舟团队向加拿大法院提交关键证据,却遭到拒绝,如此践踏司法正义的行为,实在是欺人太甚。

  看来,仗势欺人的加拿大是要一条路走到黑,是铁了心真想让美国引渡孟晚舟,事态进入关键阶段,我国政府一直明确表态反对这种政治行为,并不断采取措施进行反制,绝不会放任美加的霸凌行径。

  1孟晚舟事件:乌云笼罩华为

  三年前的12月1日,加拿大应美国当局要求,在温哥华逮捕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次年1月28日,美国正式请求引渡孟晚舟,并控诉华为23项罪名。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桩经济犯罪案件,事实上自从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崭现头角之初,即遭受着美国的打压。早在2003年,思科即以莫须有的侵犯知识产权名义起诉华为,后来华为起诉后双方才和解。

  从那时起,华为进军美国之路就充满坎坷,一波三折。随着华为在世界通信设备等行业大放异彩,特别是5G技术领先后,一贯唯我独尊的美国再也坐不住了,悍然出手,以一国之力打压一家公司,并且还动员自己的盟友,全面封锁华为,其嘴脸极为丑恶。

  带头大哥的影响力真不是盖的,从五眼联盟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开始,荷兰、捷克、日本等国也加入对华为5G技术及设备的绞杀之中。

  华为在世界上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甚至不得不壮士断腕,将华为的子品牌公司荣耀手机整体出售,以便轻装上阵。

  孟晚舟事件就是在美国打压华为一系列丑恶动作中的一个极致,美国妄图以对个人的政治迫害,以女儿的安危来威胁华为当家人任正非妥协。在这一过程中,加拿大作为美国的帮凶,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

  任正非心怀大局和大义,他虽然心疼女儿的遭遇,但却保持极大的克制力,他表示他本人和华为都不会妥协,甚至做好了在有生之年见不到长女的准备。

  虽然种种证据都表明孟晚舟是被陷害,我国政府也密集发声,坚决要求加拿大政府释放孟晚舟,但吃了秤砣的加拿大不但一直拒绝放人,而且还始终拖延举行听证会。

  这次开始于3月初的开庭,加拿大法院竟然直接拒绝接受孟晚舟团队递交的关键证据,更加突显其政治操弄行径凌驾于司法独立之上,这是对西方司法和民主意识的极大亵渎,让人如何敢于相信。

  孟晚舟事件,从小处看是针对华为的绞杀,从大处看是对中国的打压,之所以会出现这个事件,主要原因是:

  首先,美国担忧未来经济发展“霸主地位”不稳。新技术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支柱,中国虽然科技水平整体上还落后美国很多,但在网络、电商、高铁、通讯、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太空等很多重要领域,中国科技水平在快速崛起。

  中国在一些方面已经开始领先于美国和西方世界,而失去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美国经济“很难重新走回霸主地位”。

  孟晚舟事件引发全球股市连续大跌,对金融市场冲击不小。特别是在中美国贸易战依然正酣的当下,美国国内的一些势力依然认为,中国对美国经济和网络基础设施所构成的挑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如果想要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就必须大力打压中国。

  其次,美国担心失去网络空间控制权。3年前,华为公司就以113亿欧元的研发投入在全球名列第五位,使得华为自主研发的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先于世界,这就使得落后的美欧有可能失去对互联网的绝对控制权,这是美国绝不会允许的。

  华为的这种自强不息虽然鼓舞国人,但却成为美国的眼中钉,斯诺登曾有证据表明,美国曾长期入侵华为总部服务器、监控华为高管通讯。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科学家、留学生和在美华人所谓“从事间谍活动”的连续指责,以及接连不断有优秀中国赴美科学家的不明原因死亡,令人担忧20世纪“麦卡锡主义”已在美国复生。这都是美国焦虑失去技术优势地位导致“网络空间控制权”弱化的明显表现。

  其三,美国转移国内政坛斗争焦点的伎俩。孟晚舟事件背后折射出美国政坛某些人“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

  当时的白宫方面很有可能是借孟晚舟事件把中国拉入美国政坛的复杂情境,借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反对大潮,来帮助白宫方面渡过包括“通俄门”调查等事件的政治难关。

  当时的特不靠谱大总统也有可能借此来平息不断更迭的白宫人事变迁引发得“动荡”,借此来混淆国家安全与贸易分歧、军事情报与商业窃密,甚至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法律问题与政治案件牵连在一起,玩弄政治骗术。

  其四,美加天然的伙伴关系是一大原因。美加地理位置毗邻,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相似,文化相近、语言相同,多年来相帮相扶,一直保持友好关系。

  两国经贸联系紧密,贸易关系较为平衡。特别是近代以来,加拿大一直惟美国马首是瞻,在全球事务上附庸于美国。因此美国一旦提出要求,即使勉为其难,也会照做不误,孟晚舟案即是一个绝佳例证。

  加拿大明知道这样做会使中加关系受到严重挫折,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身边美国这条粗大腿是必须要抱紧的。

  2战略竞争型的美中关系

  孟晚舟案是近年来中美由“接触”到“竞争”关系趋紧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一方。

  从美方战略意图来说,过去四五十年在与中国的关系中,美国主要是试图与中国“接触”、将中国“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进程中,影响中国的发展,进而实现美国的各种利益。

  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现在和今后美国将更多地不是通过“接触融入”,而是通过与中国的“竞争”及对中国的“防范”来平衡中国的崛起和发展,防止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更多地“挑战”美国的地位、利益和影响。

  应对中国更大的“威胁”这一战略调整,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是最近几年形成的,但在20年前已经显示出变化的某些痕迹及趋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早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布什就将中美关系定位于“战略竞争关系”,而不是“战略伙伴关系”。布什赢得选举后,在执政初期坚持中美关系这一定位。

  2001年6月鲍威尔国务卿访华时,美方才开始改变这一定位。随后的9月份发生“9·11”袭击,美国更把主要战略精力和资源用于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用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反恐战争”,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不再成为美国对华外交和美中关系的主要方面。

  2009年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在第一年努力改变由于伊拉克战争等给美国总体外交和“软实力”造成的巨大损害后,于2010年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显示出把中国作为美国外交战略重点、把“平衡中国的崛起”作为美对华外交和中美关系的主要方面的倾向。

  实际上在以后的七年中,美国一直在努力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发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更多地介入南海争端等“平衡”、“防范”中国的行动。

  但奥巴马政府没有明确改变对华“接触”战略的重点,仍然寻求与中国在经贸、教育、人员往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接触”与“合作”,包括提出和实施五年内向中国派遣“十万留学生”计划,给予中国公民十年多次签证等空前的大规模加强两国社会和民众交往的行动。

  特朗普执政第一年施政重点放在国内经济上,最大的行动是减少公司所得税,提振美国经济。到三年前第二年时,则开始与各国尤其是与中国打空前规模的贸易战。

  特朗普政府内部虽然存在一些重要分歧,但特朗普身边和政府内的一些部门和成员确实有很多人试图通过与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实现两国经济的“脱钩”,进而防范中国经济和实力的持续崛起,使中国无法继续利用美国市场及世贸组织规则等发展本国经济。

  与贸易相比,美国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更多、更长久、更广泛地是表现在科技领域。

  因为美国清楚,科技是美国经济、军事和整体实力的支柱,也是所有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支柱。

  美国要保持在世界的实力地位和影响,防止中国“挑战”“威胁”美国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必须保持在科技领域的领先,防止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和追赶美国。

  因此,特朗普政府通过新的法案、执法、司法、行政、安全等多种途径,大规模地监管中美科技交流,强化对中国对美投资、并购的限制和管制,制裁以华为为首的中国高科技公司。

  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防范、限制、打压是全方位的,包括与科技有关的教育领域,美国政府对学习航空航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中国留学生留美学习进行限制。

  三年前美国政府曾一度酝酿出台禁止所有中国留学生留学美国的政策。美国强化与中国的“竞争”不仅限于双边关系,也表现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内。

  近两年来,美国官方加强了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批评指责,指责中国“经济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债务陷阱”等,简直是贼喊捉贼。

  美国对中国在世界地位、作用的提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的焦虑和批评。同时,美国也在强化自己的外援机构,设立新的项目,增加资金,与中国“竞争”在印太地区和世界的外援、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

  拜登上台后,虽然终于促成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举行,但从开局看火药味很浓,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分歧极大。

  可以预见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不会出现重大改变。今后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美国与中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竞争”只会是持续增强。

  3半遮半掩犹豫不决的加拿大

  加拿大号称枫叶之国,本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一个安静而友好的国家,这里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向往的地方。然而3年前加拿大政府的一个“误”操作,使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急转直下。

  事实上,加拿大与中国建交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中国与加拿大的经贸关系极为密切,在贸易伙伴、进口来源地、出口市场地位三项指标上中国都位居亚军,对于加拿大而言,中国是除美国外在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国家。

  可即便中国对于加拿大如此重要,在美国意图扣押孟晚舟进而遏制华为时,它还是毅然出手,而且一扣就是2年多,其间中国政府多次与加拿大进行交涉,但是加方始终拒不放人。

  在3月初开始的开庭聆讯中,孟晚舟律师就“非法拘押”一项提出申诉,在法庭辩论中,受到交叉质询的11名证人中,承认拘捕流程有错误者有之,证词前后说法矛盾者有之,违规联络检方者有之。

  更有甚者,竟然还有一位本应出庭的高级警长拒绝出庭作证,然而法院却对他拿出的所谓宣誓书准备采用,而孟方律师却认为这绝对是“令人不安的因素之一”,法院对其拒不出庭应做出“不利推断”,其提交的宣誓书不应采用。

  可以说,加拿大皇家骑警以及边境服务局在扣押孟晚舟的行动中错漏百出,可是法院却对此视而不见,而孟方提供的证据却多被法院拒绝或不被采用,加拿大法院用一遍一遍地开庭来拖延时间,其政治倾向明显至极。

  这次开庭预计持续到5月中旬,如果孟方提供的证据和所作的辩护能够证明在此案中,加拿大属于滥用司法程序,就足以中止其引渡程序,而如果不能确认为“非法拘押”,事态则会对孟晚舟更加不利,被引渡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孟晚舟一案所展现的纠结表明,事态已经是进入关键阶段,之所以加拿大如此明显倾向于美国,却还在是否让美国引渡孟晚舟一事上犹豫不决,主要原因是:

  首先,对美国的必然顺从和对中国潜在实力的顾虑。美国是当然的世界第一,但这些年来发展却越发呈现颓势,虽然由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加拿大几乎是对美国极为恭敬,因而如果遵从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做法,加拿大同意引渡的可能性极大。

  但是中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势头不减,世界普遍预测中国在本世纪中叶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当实力对比出现逆转时,加拿大现在的决定有可能影响到本国未来的发展。这两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令得加拿大迟迟无法做出最佳选择,只能维持现状。

  其次,对《美加引渡条约》的维护和程序上错漏的博弈。按照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签订的引渡条约和加拿大引渡法,只要“表面证据”符合即可引渡,但如果能够证明这是一起政治因素极强的案例,就可以终止引渡。

  事实上孟方律师提供了大量证据,足以证明加拿大皇家骑警和边境服务局的做法有明显的瑕疵,作为崇尚司法独立和民主的加拿大,必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匙,不顾司法程序和证据强行做出引渡决定。

  因而双方一定要在这次听证会上将相关证据的合法性进行辩论,维护表面的司法正义是加拿大政府必须坚守的底线,因而这一轮博弈无法出现最终结果,应该是大概率的事件。

  由此可以看出,加拿大政府是很有可能将孟晚舟引渡到美国,但是现实的种种因素交织,使其迟疑不决。

  特别是近期澳大利亚的境况也可能引起加拿大的反思,如果真的引渡成功,那么中加关系有可能彻底跌入谷底,加拿大在得失之间要不断权衡,当然最终还要取决于中美之间的力量博弈。

  4刚柔相济沉着应对挑战

  在中美关系中,美国虽是强者一方,但也不能在所有方面决定中美关系的性质。中国虽是相对较弱的一方,但也不是必须事事顺从美国意志、按美国的战略节拍走的一方。

  中国的外交战略,包括对美战略,并不是依据美国或其他国家的战略和步骤,而是依据中国本国的战略、利益、意志和文化。

  无论现在和今后美国对华战略如何调整和变化,中国的国家战略和方向没有变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现代化,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这一国家根本战略,是中国外交战略、包括对美战略的根本依据,中国一定会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前,美国与中国两国出现空前规模的贸易战迄今没有明显改善,使中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应坚定地走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道路,继续减少对外经济和贸易依存度。

  同时,随着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都将继续发展,中美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总体上将会继续发展,这也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

  美国强化与中国的“竞争”、加强对中国的“防范”、强化对中国对美投资的限制,极有可能使中国对美投资和并购继续大规模减少,也会使中美科技、教育交流合作受到损害。

  这可能在某些领域影响中国的科技进步,但会使中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必须依靠自己发展科学和技术,“市场换技术”是有限的。

  中国在资金、人员、市场等主要方面已经到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科技进步的时候,也比以往更具备在科技领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条件和能力。

  美国、西方少数国家对中国及企业的“防范”、“禁用”,可能会使中国一些企业的海外市场有所缩小,但阻挡不住中国科技进步的趋势,特别是华为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很远,这为中国企业做出很好的示范。

  而且“一带一路”等倡议及合作项目,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仍要继续努力扩大与各国间的合作。

  世界历史发展有时是不可预测的,每个国家只能做“底线思维”和准备。在南海、台湾、西藏、新疆等涉及中国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军事力量以保卫自己的主权和安全利益。

  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国民自信也不断上升。孟晚舟事件更是让很多盲目崇拜、迷信西方世界的青年人“幡然悔悟”,彻底认清国际政坛的复杂和外国民主的真面目。

  我国外交部和华为公司都坚持“有理、有据、有节”的应对,特别是华为在各种拒绝和抵制面前凭借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创新的潜力。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抵制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些抵制都只是暂时的。华为最终会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在全球熠熠生辉”。

  但是这种“正常抵制”不能成为西方国家任意霸凌中国和中国公司的理由,特别是像加拿大这种如果在帮凶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的国家,那么现在的澳大利亚也许就会成为前车之鉴,希望加拿大好自为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深度热点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综艺娱乐、教育科研、热点新闻、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深度热点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